编辑丨杨宏
前言:
研究“物演哲学思想”的人或许都曾深思过一个问题,那就是研究“物演思想”有什么用?
(资料图片)
或许,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答案,可能都没有对错。但是,如果纯粹将“物演思想”作为一种类似精神安慰的“宗教”,或者纯粹保守的传承,以及将“物演思想”直接硬接到经验层面、实用层面的技术技能等直接运用的领域,那一定是极为错误的!
所以,“物演哲学思想”的真正前途在于“基础理论”,包括美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基础学科,即基于“物演思想”可以推动这些基础学科的革新,这才是“物演思想”最大的前途。
而《物演美学论》是物演思想下沉到各个基础学科的一画开天之作,是基于王东岳先生《物演通论》和桡哲老师“生存结构论”、“群团化分工论”的哲学底层思想,融合在“美学”领域所创作的第一本书。
读者可将其理解为物演思想开启未来新大门的一个起点或范式,而基于这个起点或范式或许可以给你提供的些许思绪方向和土壤,你借此即可窥见一脉完善、系统的哲学思想究竟能有多大的潜能或影响力。
其后,我们还将陆续推出物演新论思想在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著述。
美学基础理论的革新需要新的“哲学思想”
一般看来,谈论“美”的人只能是那些精通各种美学技艺的“艺术家”。
因为, 总不能说那些“技艺精湛”的“艺术家”只有技艺或者技术,没有完善且系统的、最为基本的底层有关“美”的艺术思想吧!
否则,以何为“本”来撑起“艺术家”三个字呢?
不过,如果仔细一想,此种只能让艺术家来谈“美”的观念其实 一开始就有问题!
先看作为首个“西方艺术思想”底层逻辑建构者的 “毕达哥拉斯” ,他的“形式”可以说贯穿整个西方艺术,但你在哪里又能看到过他有多少留下来的“艺术作品”?
而后的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休漠、康德、黑格尔 等哲学家,其都在不同程度对“美”有着最为被世人“传颂”的美学理论。
但是,他们又有多少艺术作品留存后世?
可见,艺术思想与具体技术、技艺的艺术并非是对应关系,就像王东岳老先生时常所说的:“务实者务不了虚,而务虚者又大多务不了实”。
再者说来,那些历史上技艺精湛的诸多世界级艺术家 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梵高、毕加索、蒙德里安 等是否又给出了一个非常完整、系统的艺术底层思想理论?显然没有!
甚至在那些美学实干家看来,他们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艺术作品究竟是如何不自觉的运行在美学史的发展轴上。
因为,对于大多数的“艺术家”看来, 艺术家本身就有一种天赋,一种无意识的创作等说辞 ,与一切外在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则是毫无关联的,这也无疑是给艺术带了一种先天的解释,让人得以理解原来艺术家、艺术居然是这么来的。
但基于这种天赋观念,似乎给门外人更多的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感受,根本上并未解决“美”、艺术作品本身的本质和渊源由来。
不过,这也怪不得既往的艺术家们,毕竟既往的哲学本身都是混乱不清的。
但如果,我反问一句:
“为什么人类在地球上至少也有三五百万年,地球上已经走过了上千亿的人,如果单纯论天赋,那有天赋的人可能太多了,即便当下你遇到10000个人可能有2000个人你会感觉有天赋,但在整个人类史中真正世界级的思想家、艺术家有多少?”
另外,你几乎无法判断“天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所以,用天赋去解释一个人,其实更多是你根本无从了解什么会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所以你只好用一个所谓不知道是什么的“天赋”去事后解释罢了。
毕竟,脱离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单纯的谈天赋那决然是说不通的。
而且,我们可以要知道,现代艺术的发端并不是直接从梵高、毕加索这些艺术家就直接开始,浪漫主义思想早在哲学家,法国和德国的启蒙家那里就早已在萌芽酝酿,也正是这些 新思想上的土壤 才逐渐催生并引发了直接表现为浪漫主义艺术的印象派、立体派发生。
如果没有这些哲学家、启蒙家的启蒙乃至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大多仍旧还是沉浸在古希腊、古典艺术的思绪框范之内。
所以,如果没有这些思想启蒙,那请问浪漫主义艺术家的天赋为什么没有在古希腊阶段之前就表现出来?怎么没在几百万年前的直立人阶段就出现,或者说中国、非洲、美洲为什么就没有类似西方艺术相关的作品?而偏偏只有西方才能发展出他们的“艺术”。
毕竟你说艺术是基于天赋,但你肯定不能说它是受时代的限制吧。
再譬如说,今天人类用人工智能去做一些原创的绘画,谱曲,可你能说这是人工智能的“天赋”?
可见,一切有关技艺、技术等实用的东西,无论是实用家,还是艺术家,他们自己其实是不可能说清楚的!
而在哲学家等其他学科的学者来谈“美学”,这又让“美学”界的人有着某种不自觉的芥蒂,毕竟常说“隔行如隔山”。
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长年累月的记忆、经验奠基,谈何触及艺术之本身,所以这种专业人做专业事的观点对于大多数领域,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能说得通的。
但是,这种务虚、务实之间就真的完全断裂了?
有没有某种媒介建立一座“联谊”的大桥?
因为,只要找到那个共通的“桥”,那么务虚、务实不就可以建立连接了。
而谈及关于连接的“桥”,我们就不得不回到一个起点,即一旦深追艺术到某种终极。
譬如 “美”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美”为什么会发生? 这就使得我们不再单是谈及艺术的技术、技艺本身的问题,而是到了哲学领域。
这些问题也必须依靠新的哲学思想才能得出更为底层的思绪和答案。
哲学思想之于人,就相当于是电脑之于操作系统,不同程度的操作系统就对应着不同程度的运行软件;
而艺术正就相当于操作系统对应的应用性软件,软件的功能高低正是被底层的操作系统决定的。
譬如,现实主义艺术的底层思想是模仿、还原,而浪漫主义艺术的底层思想则是“移情说”,正是两者不同的底层思想才成就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本书正是本着通过两脉新的哲学思想来达成对美学的“启蒙”,它就像艺术发展的路标,在指引着某个美学方向。
另外,也是基于上述缘由,我们正将两脉新的哲学思绪融合或下沉到各个学科,本书也就是我们《中国新哲学》之后的第一本将“物演新论”思想融入基础学科的书。
如读者有幸遍览整本书,你或许就会对美学有一个崭新的、更为完善、更为完整的认识,而且如果你从事艺术,或许也能带给你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而且,基于这个认识你就会意识到 一脉“新的哲学思绪”究竟能对各个学科产生多么大的启蒙作用或影响 。
而且,历史上数次各个基础领域的革新无不是因为其背后的底层逻辑发生了改变。
本文摘自桡哲著《物演美学论》
关键词:
哲学思想
浪漫主义
操作系统